白居易的独善“三友”:诗、酒、琴
图片
白居易(772—846年),字乐天,树立至今陕西渭南县一个小田主之家,祖、父王人以耕读传家。禀赋聪惠又极重念书的白居易,循着祖辈们走过的路,先后考上了秀才、举东谈主,27岁时又一举考上了进士,从此走上了“学而优则仕”的从政之路。尔后10年,他的宦途顺风又顺水:32岁授通告省校书郎。35岁任县尉(治场所今陕西周全县),1年后调入京城任集贤院校理,后授翰林学士。36岁为左拾获,2年后改任京兆府户曹入伍,仍充翰林学士。如斯平顺的官吏之途,让白居易不免有些快意:“十年之间,三中式第。名入众耳,迹升清贯,出交贤俊,入侍冕旒。”(《与元九书》)被授翰林学士成为天子身边东谈主后,他绝不庇荫地抒发了我方反脸无情、诚实忠君的念念想:“欲以生平所贮,仰酬恩造。”“唯念念冲坚毁锐以答殊宠。”(《旧唐书·白居易传》)
宦途的唾手让白居易彷徨满志,刻骨铭心的都是以兼济全国为就业担当,一展本事立功立事。“丈夫贵兼济,岂独善零丁!”(《新制布裘》)他是这么想的,亦然这么作念的。授翰林学士后,他“闭户累月,揣摩现代之事”,围绕政事、经济、军事、文教、民政方面的问题,踊跃向天子建言献计;写《卖炭翁》直陈“宫市”(朝廷派阉东谈主去阛阓采买东西)之弊,作《赠友》《重赋》袭击“两税法”(不收什物只收现钱)乃与民争利之法;命令为官者“以全国之心为心”“以庶民之欲为欲”,不成搞非常化加剧东谈主民职守;建议朝廷效仿古东谈主“立采诗之官”以了解社情,“开讽谏之谈”以听取民气。任左拾获时,他更是哄骗谏官的身份,“有阙必规,有违必谏。朝廷得失无不察,全国利病无不言”(《旧唐书·传记》卷116),体现了儒家常识分子蛮横的社会责任感。
积极、勇敢地诟病时政,无所怕惧地嘲讽显著朱门,天然得罪了既得利益者。但白居易“不惧权豪怒”,义正词严谈:“严容摧强御,刚肠嫉喔咿。常憎握禄位,不拟保妻儿。养勇期除恶,输忠在灭私!”(《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》)这个时间的白居易,兼济之志何其刚毅!
图片
白居易画像
规划词,元和十年(815年)六月发生的宰相武元衡被杀一事,却使白居易的东谈主生发生了要紧转化,他的念念想也随之有了很大改变。
那时,濒临藩镇割据,朝廷上存在着主战(武力诛讨)和主和(协商处理)两种意见。武元衡是主战派的代表。六月的一天,武元衡正欲上朝,一刹被主和派派出的刺客当街射杀。音讯传来,白居易怒不可遏,急急上书天子条目缉捕凶犯,追查幕后指使。主和派诘责他僭越权力坏了规章(那时白居易为左赞善医师,不具朝官谏议的职责),加之对他之前写的那些讽谕诗(统称《新乐府》《秦中吟》)早就心胸起火,于是虚拟了一些事理将白居易逐出京城,支吾到江州(今江西九江)。传世名篇《琵琶行》便是他被贬江州时写的。
从焕发吵杂的京城长安流配到“地僻无音乐”的江州,由朝廷大员贬职为父母官,这对年已44岁的白居易来说,辱骂凡千里重的打击。对此,他甚为失意,倍觉生僻,深感不适。惨痛的指示促使白居易潜入反省。反省的效果使他的念念想从此有了很大的挪动,那便是渐失卓绝兼济之心而刚毅了知退独善的主见。具体地讲,他觉醒了,追悔我方“三十气太壮,胸中多曲直”(《白云期》),希望从今后“面上灭除忧喜色,胸中消满曲直心”(《咏怀》);他沉默了,以为“世间尽不关吾事”(《读谈德经》),“世事从今口不言”(《重题》),凡事以违害就利、明哲保身为要;他颓落了,不再吝惜官场时政,夙昔偶尔才有些苗头的“四大王人空”“满足常乐”等佛、谈念念想渐渐昂首助长,而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自立不休、兼济全国的儒家念念想,则隐藏疏远了不少。比如,为了幸免牛(僧孺)李(德裕)党争殃及我方,他几次上奏朝廷回绝朝廷官而条目“致身散地”作念父母官。
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帝王专制社会中,“出”(出仕)和“处”(退隐)永远是传统士医师必须濒临的基本抉择。“出”是长进,“处”是退路。长进没找对和退路没寻好,都会给我方平添些许纳闷以至带来祸害。给与住凡尘平庸财富(物资)、权力(地位)的诱导,确实、绝对、永远地隐退山林,仿佛桃花源中东谈主,“不知有汉,不管魏晋”,这是小隐;出仕为官,据其位尽其责,居庙堂之上勤恳政务,但又能作念到稀疏名利、看轻权力,对山水荒凉野趣之乐怀有向往之心,这是大隐。小隐者身心解放,却未免生活疲顿;大隐者衣食无忧,却身心受敛迹。
为了在小隐和大隐之间找到平衡,白居易提议了“中隐”这个见识,那便是吏非吏、隐非隐,亦仕亦隐、仕隐兼得。其刚正是既能获得朝廷的俸禄以解生计之需,又能逃匿朝堂的纷争,在山水登临中、杯酒声色中、过往酬唱中,尽情享受精神上的解放和愉悦。
遴荐了中隐之路的白居易便是这么作念的。一方面,他恪尽责守、不懈怠公事,况兼颇有治绩。比如任杭州和苏州刺史时,平衡赋役、修筑堤坝、交流水池、挖井开渠、营建水利,处理了公共生活用水,灌溉了千顷肥土;另一方面,他悠游四山五岳、逗留私家庭院,过着安闲的个东谈主生活。
诗、酒、琴是白居易日常生活中放纵自得、吟咏脾性的“三友”。“本日北窗下,自问何所为?怡然得三友,三友者为谁?琴罢辄举酒,酒罢辄吟诗。三友递相引,轮回无已时。一弹惬中心,一咏畅动作。犹恐中有间,以醉弥缝之。……三友游甚熟,无日不相随。”(《北窗三友》)“无日不相随”之辞天然有些夸张,但未达一间说的是真话。他又说:“身快慰处为吾土,岂限长安与洛阳?水竹花前谋活计,琴诗酒里到家乡。”(《吾土》)视诗、酒、琴为身心“安”不可或缺的对象。
作为诗东谈主的白居易心爱写诗、吟诗,这很普通。其起先的蓄意在于咏志抒情、指陈短处。被贬江州后,更多的则是为了支吾时光、愉悦心情:“新篇日日成,不是爱申明。旧句频繁改,无妨悦脾性。但令长守郡,不觉却归城。只拟江湖上,吟诵过一世。”(《诗解》)又说:“东谈主各有一癖,我癖在章句。万缘王人已销,此病独未去。”(《山中独吟》)“兴来吟咏从成癖,饮后酣歌少放狂。”(《座中戏呈诸少年》)他把作诗、吟诗看成是“成癖”“独未去”的“病”。白居易对诗的洗澡小心可见一斑。
除了对诗情有独钟外,白居易终其一世还喜好饮酒。与他东谈主常借酒浇愁、借酒解忧不同,白居易饮酒更多的是以酒助兴、以酒行乐,况兼许多手艺,酒是与诗相伴而来的。比如:“行亦携诗箧,眠多枕酒卮。”(《不与老为期》)“歌酒欢畅聊卒岁,园林英俊可毕生。”(《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》)“百事尽除掉,尚余酒与诗。兴来吟一篇,吟罢酒一卮。”(《对酒闲吟,对同老者》)“遇物辄一咏,一咏倾一觞。”(《洛中偶作》)“酒引目前兴,诗留死后名。闲倾三数酌,醉吟十余声。”(《初授秘监,并赐金紫,闲吟小酌,偶写所怀》)
白居易晚年时曾仿陶渊明的《五柳先生传》,写了一篇自传性的《醉吟先生传》,对我方的诗、酒生活作念了生动形象的刻画:“……既而醉复醒,醒复吟,吟复饮,饮复醉:醉吟相仍,若轮回然。由是得以梦身世,云焕发,幕席六合,顷刻百年,陶陶然,昏昏然,不知老之将至。古所谓得全于酒者,故自号醉吟先生。”
《卯时酒》是白居易借酒言志的一首诗。前几段,白居易说“佛法”“仙方”都比不上卯时酒的“神速功力”,那便是除了能仁和体格、使“肢体畅”除外,更能使东谈主“志气大”,达到“遗身材”无所费心,“忘冠带”开脱名教敛迹,使身心记忆到了无挂碍的本然自我的蓄意。后几段,诗东谈主在反念念了我方的兼济阅历后,对“惶惑二十载”入仕生活深为自责,以为只须“辞紫闼”“抛皂盖”离开庙堂,才能像“鱼返泉”“蝉离蜕”那样获得确实的解放与解放。在诗的临了,诗东谈主坦言谈:“五十年来心,未如本日泰。”想通了、想开了的白居易终于世事洞明、豁然活泼了。
琴归传统“八音”之“丝”类,属雅乐,对现场的氛围环境、弹拨者的情绪容貌和听者的才艺修养都有所肃穆。游侠仗剑而饮,高士抚琴而歌,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料想。白居易的安闲生活天然也少不了弹琴、听曲。“伴老琴长在”(《闲卧,寄刘同州》)。在清幽动听的琴弦声中,念念想上的压力缓慢了,情绪上的惊愕消解了,心态上的失意缓慢了。是以诗东谈主深有所感地说,抚琴听曲“既可畅情趣,亦足傲光阴”(《食饱》),“一声来耳里,万事离心中。清畅堪消疾,恬和好养蒙”(《好听琴》),“通宵闻君琵琶语,如听仙乐耳暂明”(《琵琶行》),“耳根得所琴初畅”(《琴酒》),“乐可理心应不谬”(《霓裳》)。
晚年时,白居易以太子来宾之职经久闲居于东都洛阳的履谈里,对弹琴听曲仍抱有浓厚的有趣。他在《池上篇序》中曾这么追述当年的旧事:“……援崔琴弹奏《秋念念》,颓然自适,不知其他。酒酣琴罢,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《霓裳·散序》,声随风飘,或凝或散,飘荡于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。曲未竟,而乐天陶然已醉,睡于石上矣。”
从44岁被贬江州司马到75岁病故洛阳被追赠尚书右仆射,白居易历经了宪宗、穆宗、敬宗、文宗、武宗和宣宗六朝。30年内莫得再遭到太大的政事打压和宦途贫寒,东谈主生较为唾手,得以终其天年,这和他中隐处世改造心态,诗、酒、琴常伴身边无忧无虑,追求稳重安闲的生活神态赫然有胜利的关系。
底下这则故事,很能形象地阐扬这个问题,是以用它作为全文的结束:白居易以闲职居洛阳时,尚书卢简辞在伊水旁建有别墅。冬日有一天,卢尚书与子侄登高遥看嵩山。不一会儿下起了小雪,他们看见一只划子正缓缓地从他们身边过程,船头有两个衣裳蓑衣的东谈主,一边对饮一边吟诗,船舱的铜甑里正繁荣昌盛地烹煮着什么。卢尚书问子侄意志两东谈主不。子侄恢复说那是太子来宾白居易和僧东谈主佛光,正向香山精舍而去。卢尚书对白居易如斯超然的情趣保重不已,目视远去的划子,千里念念良久后叹息谈:白乐纯真乐天知命啊!
「本文刊于《文史六合》2024年第6期」
「王旗,四川南充敞开大学教会」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这个词试验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试验,请点击举报。